2019年5月,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最新研究報告:全球范圍內,人類每周約攝入5克微塑料(r<5mm的塑料顆粒),相當于就是一張信用卡重量(信用卡不僅可以消費,現在還變成了食物)。
終于,塑料如脫韁野馬,人類失去對塑料的掌控。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們從土壤、自來水、食鹽、海鮮甚至空氣中發現微塑料,他們無聲地潛入我們的身體。
今日分享 | 人體攝入塑料證據確鑿
雖然塑料對人體的危害還是未知,但人們越來越有理由擔心塑料對人類造成的潛在健康風險。
WWF委托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評估了人類從自然界攝入到人體內的塑料,通過分析和綜合現有的關于人類攝入塑料的文獻,
估算出人們平均每周攝入大約2000個微型塑料顆粒。這些微小的顆粒有多種來源途徑,其中包括人造衣物纖維、
牙膏或洗面奶中的微珠,或更大塑料片的分解(當它們被扔掉并暴露在空氣中時,會逐漸破碎成更小的碎片)。
在紐卡斯爾大學計算的52項研究中,有33項研究著眼于食品和飲料中的塑料消費。
這些研究重點列出了一系列含有微塑料的常見食品和飲料,如飲用水、啤酒、貝類和鹽。
水是這一次塑料攝入的最大來源,普通人每周僅通過飲用瓶裝水或水龍頭就能消耗多達1769粒塑料。
貝類是塑料攝入的第二大來源,平均每個人每周攝入多達182個微粒(0.5克)。塑料進入人體的第三大途徑是呼吸吸入。
今日分享 | 瓶裝水尚且如此,塑料管道可想而知
在紐卡斯爾大學對人體攝入微塑料的來源排查中證實,人體通過飲水攝入的微塑料最多。人類的慣有認識中,
總認為瓶裝水相較自來水而言,更干凈,但有研究發現,瓶裝水中的塑料污染更加觸目驚心。
2018年發表在《化學前沿》(Frontiers in Chemistry)上的一項研究分別從不同國家購入了
11個瓶裝水品牌的259瓶瓶裝水進行檢測,結果發現其中93%含有“微型塑料”合成聚合物顆粒。
不同品牌的瓶裝水樣品的塑料濃度各不相同,平均而言,每升瓶裝水含有325個塑料微粒。
在考慮了可能的背景污染后,每升瓶裝水中平均發現了10.4個顆粒大小超過100 微米的微塑料顆粒。
在中國的家裝市場,給水管道仍是塑料產品,相當于我國人民每天用瓶裝水喝水。按照成年人每日最低喝水2L計算,
我國人均消費量約為730L。而美國人均消費為159.37L,但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供水系統已經達到直飲標準。
今日分享 | 安全用水從金屬管開始
經過20年高速發展,中國早已重新屹立在世界之林,《綠色建筑評審標準》在2019年8月1日正式實施,
政府為保障安全用水做出明確要求:室內給水系統采用銅管或不銹鋼管。